第二百五十章 长安处处失意人 (第1/4页)
大唐从建国至今,一直保留着使用重甲骑兵的习惯,主要源自于李世民的玄甲军。
但是这类军种代价太大,所以目前为止,全国范围之内,大概也只有不到两万人的具装甲骑,其中一半在长安,也就是羽林和龙武。
安思顺临洮军的骑兵,有整整八千人,但其中具装甲骑只有八百,他这一次带出来的三千骑兵,全是轻骑。
因为他要发挥骑兵在湟中平原的机动性,在鄯州腹地,骑兵是横着走的。
别看只有三千人,能吓坏三万人。
带着三天的干粮,安思顺已经在贼军的行军路线上四进四出,绝不恋战,摸进、偷袭,甩几个技能立马就走。
吐蕃这边也是很聪明的,行军非常分散,绵延十几公里,从高空俯瞰,仿佛十余条血管正在朝着绥和城这个心脏位置汇聚而去。
但是不管他们有多少条行军路线,中军肯定是在中间。
而安思顺就是来找中军的。
一座隆起的小山坡上,安思顺带着麾下五百骑兵,望着下方徐徐行军的吐蕃大军。
下面的人自然也看到了他们,所以会有一支长枪队列阵于道路之外,负责阻击大唐骑兵,剩下的兵团则非常悠闲的继续进军,军士们时不时便捡起一块石头,朝着安思顺的方向扔过来,各种叫嚣谩骂充斥周边。
吐蕃的长枪比大唐的还要长,有六米,主要就是针对大唐骑兵用的。
而安思顺眼下的骑兵,已经分散成六股,游弋四方,这就是骑兵最嘚瑟的一点,你追不上我,所以我爱去哪去哪。
安思顺手执马鞭,坐在马背上望着远处长蛇一般绵延至天际的贼军,打开手里的一幅地图,上面用墨块标记了十余处,这都是他已经去过的地方。
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中军的位置。
麾下赤头郎穆誉朗道:
“如今看来,他们的中军似乎应在靠南位置,北边我们已经扫过一遍了,没有发现,往南穿插,非常冒险,就算抓到,我们六军分散在外,难以集中,冲阵作用有限。”
大唐的骑兵经常以五百人为常用战斗编制,因为人数少的话更加机动灵活,打的时候快,撤的时候也快。
所以史书上经常记载,谁谁谁以五百骑军打破敌军,获得战斗胜利。
历史上窦建德十余万大军,就是被李世民三千骑兵给摆平的。
“擒贼先擒王,若能抓到中军,一举击溃,此番入境之贼军,便是全军覆没之局,”安思顺指着地图,沉声道:
“几次攻打石堡未果,我已经憋了一口气了,这一次必须要出了这口气,传令各军,往南游弋,保持在这条线上,东西各为策应,相距不要超过十里。”
穆誉朗点了点头,在自己的地图上做上标记,然后叫来传信兵指给他看。
接下来,安思顺调转马头,沿着坡脊向东缓缓移动。
他动,下面的吐蕃长枪兵团也跟着他动,如果安思顺加速离开,会有吐蕃游骑负责盯上,然后传信给另外一部分的枪兵,做好防袭准备。
骑兵,他不是一直在跑,人能受的了,马也受不了啊,又不是汽车,加满油想怎么跑怎么跑。
只有在冲锋和撤退的时候,骑兵才会进入百分百的速度阶段,平时就是百分之三十四,摆脱追踪也顶多六十,还需要时不时的下马,让战马喘口气。
而安思顺的八百精锐具装甲骑,眼下就跟着大后方,主将是安思顺的绝对心腹何宥,也是粟特人。
何宥眼下就在北面的一座村庄内休整,只等安思顺确认中军位置,他便会率领具装甲骑一口气冲破贼军外围所有防线,直扑中军所在。
在他的大后方,则是安贞率领的临洮主力,整整一万两千人。
双方的游骑已经遍布整个境内,一场场单兵厮杀,正在悄无声息的上演着。
这天晚上,李光弼开始了他进驻绥和城之后,最为艰难的一个夜晚。
厮杀声从太阳落山的那一刻就没有停止过,外侧城墙上已经是千疮百孔,被贼军以各类工具挖出了数不清的小坑,尸体在城墙下已经堆砌了两米之高。
但是李光弼很清楚,这些只不过是炮灰,因为他们的装备非常简陋,真正的攻城,恐怕要等到乞力徐的中军抵达。
不管再怎么杂牌的杂牌军,它当中肯定是要有一支精锐的,辅助军团付出的巨大伤亡,都是为了主力能够建功。
是的,功劳从来都是主力的,辅助的永远都是代价。
李光弼眼下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其他人能不能与他产生默契,明摆着他已经是诱饵了,人家的目标就是他,那么皇甫惟明是否已经做出安排,这才是他真正在乎的。
他麾下的赤水军,无论任何情况都有一战之力,但最差的情况,就是像眼下这样,因为李光弼故意将自己搞成了瓮中之鳖,导致赤水军成了敌军眼中的肥肉。
大概半夜时分,南城墙和北城墙,敌军也已经发动了攻势,但对李光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