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父 (第2/3页)
杨氏之争一直没有个结果,朝堂之上吵了个天昏地暗,两方争锋相对,谁地不肯让着谁
但随着端午节后,越蘅在一次议事时当堂晕倒,回府后就吐血了,甚至无法再来值房当值,只能休养些时日。紧接着没过几日,宫中便有太后的意思传出来
杨太嫔到底是皇帝的生母,感念其生育有功,太后特准以太后之礼葬入皇陵,可四时祭拜,这葬礼也不跟之前似的,办的悄无声息的,还是按照规制来办的,太后发了话,沈闫这里定了准,这吵嚷了数月的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停灵数月的杨氏也终于是能够入土为安了。多少人不明白了,怎么太后竟站在了沈闫这一边呢?这不是存心跟越阁老对着干么?
当初端午的时候阁老与清台郡主入宫,不是还一切都好好的?
越襄知道他们议论。跟贵太妃德太妃还有贤太妃见面的时候,她们有意无意的将话题引到这上头来,越襄就借着她们的口把话传了出去。"皇上还年幼,虽说予是太后,但到底在杨氏跟前养育了几年的,母子俩乍然分开,总是挂心的。先帝是为孩子着想,予亦是为了皇上着想。本朝素以仁孝治国,却也不必太苛麦礼法,人心都是肉做的,柔软非常,该好好的呵护才是。“人人一层父母,皇上好好厚待自己的父母,将来万民才能好好的仰仗皇上。
这话送出去,倒是议论少了些,只是说太后为博皇上的欢喜都不顾自己的父亲的颜面了,这等的话也多,但越襄是不在意的了她将面子情也做足了,派太医去越府对越蘅嘘寒问暖的,做足了姿态,也不时赏赐些吃食东西,完全不亚于之前的热络,态度一如从前,但内里究竟变没变,也就只有他们父女知道了。不过,越襄想,她再送去越府的东西,越蘅与清台郡主是一定不会吃的了。她心知肚明,因此也不曾再亲手做过什么糕点她是有心想要笼络小皇帝的心思的,不愿意让杨氏的事情横亘其间,让小皇帝对她心生恨意
况且她也确实不想独享这么大一个儿子。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她没兴趣抢过来
但这样的决定,促成了这样的结果,明显是获得了小皇帝的好感和感念
在沈闫和越蘅的人相互吵架的时候,凌烨着实是有些担心的,生怕他娘的事情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结果谁能想到,原本不肯表态的太后竟明确站在了他的这一面
这令装儿子装的十分别扭的凌烨头一回心里充满了感激
他本来就对太后心中观感复杂,愿意亲近太后,将太后当做生母看待,是为了他自己的前程和将来。他还年幼,至少还有好些年才能亲政,先帝让他依靠太后,他便只能依靠太后。
他安安分分的,他和他那个见不到面的亲娘才能好过
可这样被挟制,谁心底没有恨?
沈闫待他严苛,有心人的几句话,就让他对外朝那个兢兢业业做了数年的阁老宰相心生向往,若是想要顺顺当当的亲政,还得是大臣支持才行。内监和太后,终归出于后宫,不是正统势力
所以凌烨对沈闫心中也有偏见恶意。
可偏偏是这两个人站在了他这边
凌烨怎能不感激?
他尚知朝堂诸事瞬息万变,也能理解越阁老的作为,但母子天性不可更改,为了他的亲娘,他终归还是愿意和太后和沈闫更亲近些。对越蘅,心里不自觉就有了隔阂
过后杨氏会入葬,按太后礼制入皇陵,这已是极致
皇帝不能去送,出宫都不行,杨氏的画像也不会入宗庙叫人供奉,这做的太过了,恐怕就会激起更大的矛盾与冲突因此别的一概都没有
杨氏终归和别的嫔妃不一样,既然不能亲去皇陵祭奠,越襄就想着,在京中觉空寺为杨氏点一盏长明灯,许皇上私下祭奠一番,从此寺中侍奉,也安了杨氏魂魄,这个事和沈闫商议了,沈闫也同意了
凌烨显然很兴奋,甚至都维持不住他身为帝王的稳重
他目光明亮,端端正正的给越襄磕头,行大礼,口称母后,与之前的态度简直是大相径庭,他待沈闫也是如许态度,越襄觉得自个儿真是大开眼界了。凌烨欢喜的不知怎么好,极力想要讨好越器,便道:“横竖当目无事,母后也同朕一道去吧。
越襄却笑道:“予去做什么?你祭奠杨氏,予跟着去了,像是什么话?
杨氏只是太嫔,哪怕是太后之礼入葬,也没道理叫她这个堂堂正正的太后跟着去的道理。那岂不是自己折辱自己了凌烨自知失言,忙补救道:“母后,儿臣不是此意。觉空寺乃皇家寺院,里头的荷花池传承了数百年,风景绝美。如今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儿臣知道母后一向事忙,难得歇一歇,想请母后去觉空寺常景。左有不过一两目的功夫。可这也是他的孝心
看荷花,到底不足以说动越襄出宫
一旁一直未曾开口的沈闫,这会儿却道:“先帝生前倒是极爱觉空寺的荷花。那荷花也是得过先太后赞誉的。娘娘出去逛一目,对娘娘的身体有益。总在这宫里通仄,不利于娘娘身体恢复。凌烨目光亮亮的,不疑有他,只当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