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 68 章 六十八章 (第2/14页)

加入书签

16世纪指数符号雏形出现,一直到18世纪指数才被系统的使用,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在19世纪末叶。

第一次看到科学记数法,所有朝代的人都愣了一下。

万万曰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万万京曰垓,以此类推,还有秭、穰、沟、涧、正、载、极[1]。

两兆就是两兆,为何要写成2x10^15这么复杂?

康熙位面

“没想到这回的考试竟然是数学。”康熙语气有些可惜,两颗星难度,而且满分制度一百二十分,这要是及格,积分可不要太香。

他也会数学啊!

他的数学可是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白晋等人学的,那几个传教士还夸他聪明一点就透来着。

康熙皱了皱眉,他的数学也不比上面那些人差吧,怎么会没他呢?

不仅康熙这么想,数字团阿哥们也这么想,西方的数学也是他们在上书房要学

习的学科之一。

皇阿玛对此还颇为重视,偶尔也会考校一二??『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他们也不敢马虎,不管能不能学会,都是认真学了。

教他们数学的老师是西方的传教士,他们说西方的《几何原本》比古代的数学更简洁、更容易学会,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相对于《算经十书》,《几何原本》确实简单得多,而且更方便、更实用。

学会之后,再看古代的《算经十书》,很多晦涩难懂的知识都能用《几何原本》上的内容解答出来。

要是他们上去考,肯定不比那些人差。

当初被康熙秀了一脸的满汉大臣们心里生出些许微妙来。

康熙三十一年,自觉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几何学者”的康熙一大早就在乾清宫召见满汉大臣,目的是“闲论乐律算数之学。”

李光地、张玉书、张英、陈廷敬等饱读诗书的汉臣都在其中。

这次会议,康熙提出了三个话题——乐律、天文以及河工与算法的关系,给大臣们上了一堂科学普及课,还用实验论证了自己的命题,秀了大臣们一脸。

连称“臣等学识疏浅,实不能详究其义”“皇上圣学渊深……发古人从来未发之奥,真天纵之圣,超越千古也。”[2]

现在再看,总觉得有些许微妙。

**

模拟考场

在座的都是数学界的大佬,纵观古代数学发展史,这些大佬摘到的金牌可以开一座博物馆。

十进位制记数法和零的采用源于春秋时代,早于第二发明者印度一千多年。

二进位制思想起源于《周易》中的八卦法,领先第二发明者二千多年[3]。

……

元末之前,中国的数学一直领先世界,从结绳记数到书契;从五六千年前只会写一到三十的数字到春秋时加乘法意识;

从战国时期的四则运算到秦汉时期的九九乘法表、几何面积计算;

从发展繁荣到全盛时期,哪怕到明清时期的缓慢发展期、中西合流期,数学界的大佬也从未少过,先人的智慧深不可测。

在座的数学家:不就是区区科学记数法吗,待他们算一算。

咦,这些白纸都是给他们的吗?

这么厚的一沓都给他们?之前的考试不是只给两三张吗?

没见过纸的张苍对着一沓白纸摸了又摸,末了深深一嗅,什么时候大汉也能有这样的纸就好了。

不需要这么洁白,只要比竹简轻便能书写就好。

还有这笔,这么细的笔尖是如何做出来的呢?

若用来画图一定比毛笔好上数倍,墨汁容易扩散,尤其时劣质墨汁,滴在绢帛上不易干不说,还容易散;

这支笔就不一样,比针尖还细的笔头,书写的字不仅细若发丝,还干得快,不会化开。

不知道能不能将笔带走,若是能带走,也算不虚此行了。

每次考试结束后天幕都黑得很快,他都没看清笔有没有

被拿走。

而且每次考试的笔都一样,根本无法得知这笔是新的,还是之前考试的人用的。

不用蘸墨的笔,那它的墨是从哪里来的?

张苍盯着手里的笔,愈发蠢蠢欲动。

拆开看看没事的吧?

正想着,桌上突然多出来一袋东西,张苍吓了一跳,难道他的小心思被神女发现了?

心怦怦乱跳的张苍抬头一看,正好对上神女的眼神,心虚之下,张苍低下头。

“考试正式开始,考试时间为九点半到十一点半,请考生检查桌上的文具袋,看铅笔、橡皮、套尺圆规是否齐全。

另外,注意合理分配时间,认真作答。”

文具袋?

张苍看向刚才突然出现的袋子,侧头一看,旁边的人也有。

众人打开文具袋,拿出里面的东西,直尺、三角尺、圆规他们都是知道的,圆规起源夏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