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六十三章 建文帝朱允炆 (第2/3页)

加入书签

还要顾及到皇家的颜面。

在三傻为此争论不休的时候,朱允炆还是采纳了跟自己较为亲近的老师黄子澄的意见,首当其冲的就选择了朱棣的同母弟弟周王朱橚。

朱橚的二儿子向朝廷诬告父亲图谋不轨,朱允炆二话不说直接派李景隆把周王全家押送进京,定了一个谋反之罪,扔到了云南去当野人。说朱允炆想废除朱元璋的藩王政策,那也不对,因为他一登基就把自己的弟弟们全都封为了亲王。

其中三弟朱允熥的封号还是吴王,违反了朱元璋时期不封江南钱粮种地的惯例。朱允炆的削藩之举,说到底还是想解除外藩对自己的威胁。

接下来他又连废带相民四王,襄王不愿被建文帝羞辱,于是就点燃了熊熊大火自焚而死。襄王这一把火不仅夺走了襄王全家的性命,也让建文帝坐实了残害宗王的罪名。

是诸王同气连枝,本来还想效忠朝廷的藩王见到襄王一家的惨剧,也不禁心有戚戚。而朱棣此时也明白自己铁定是一死,于是便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造反。按理说燕王朱棣只有北平一隅之地,而作为正牌皇帝的建文帝坐拥全国,朱棣不仅手上没有兵,他的三个儿子还在南京做人质,无论怎么看燕王都是以卵击石。

可就在齐泰提议要逮捕朱棣的三个儿子正式摊牌的时候,黄子澄却对朱允炆说,如果抓了他的三个儿子,朱棣就会知道我们要对他下手了,不如放了这三个孩子来麻痹朱棣,这个建议差点没给齐泰气死。等到孩子们回到BJ以后,朝廷就收到了燕山所护卫千户倪谅举报朱棣密谋兵变的消息,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起兵后朱棣身边一共也就几千人,所以朱棣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兵员的问题。然而古话说得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燕王朱棣曾多次领兵出塞,军中不乏许多他的小迷弟,仅仅是通过对BJ地区的搜刮,就凑出了几万人的队伍。而建文帝从小是读圣贤书长大的,根本没经历过战争,也不知道怎么打仗。

经过太祖皇帝朱元璋几轮的清洗,能打的开国名将也没剩几个了。新生代武将中最受朱元璋器重的是曹国公李景隆,然而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位仁兄是个不折不扣的草包。封了神的朱允炆只好让老将耿炳文率大军前往征讨朱棣,耿炳文本就不是进攻型的将领,从没有作为主将指挥过明朝的大型战役,再加上年纪已老,建文帝选他是因为实在无人可用,二是因为耿炳文的儿子娶了建文帝的长子。

但在大军出师之前,朱允炆却下达了一个奇葩的命令:“毋使朕有杀叔之名”,这让耿炳文一时间不知所措,果然大败而归。此时三傻中的黄子澄再次补上了一刀,本来耿炳文转攻为守,想拖到让朱棣不攻自破,而黄子澄却建议下旨命令耿炳文回朝。

派曹国公李景隆率50万大军前去讨伐,除了没有良将以外,建文帝还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对自己身边的间谍毫无所知。朱棣在南京城里安插了大量的间谍,连建文帝身边伺候的太监也不例外。

此外军队中有很多为燕王通风报信之人,朝廷的一举一动,燕王都了然于胸。情报的单方面透明是建文帝最大的劣势之一,这将直接改变战争的走向。朱棣一得到情报就把北平交给了老婆、儿子,自己率轻骑去大宁找宁王借兵。

50万大军,听起来挺吓人,除去后勤人数,实际作战部队只有一二十万。此外这支50万大军是从南方各地守军中临时拼凑而来的,并不适应北方苦寒的气候,由于没有准备过冬的衣服,再加上水土不服,50万大军迟迟无法攻克北平。

期间倒是有人攻破了北平的一个城门,没想到李景隆为了抢功强令他退出来,到手的胜利就这样失之交臂。等到朱棣借兵归来时,朝廷的50万大军已成强弩之末,李景隆匆匆排兵列阵,结果不出意外地被朱棣击溃,全军覆没。

而建文帝并没有问罪于李景隆,因为李景隆是勋贵武将中的领军人物,其父李文忠是仅次于徐达、常遇春的开国名将。朱允炆以为李景隆只是无能,从后来的结果来看,李景隆在某些方面是相当精明的。朱棣大胜之后得意洋洋,自认为朝廷已经不堪一击,很快就推进到了济南。

没想到在济南朱棣围城数月却迟迟不能攻下,准备用大炮强行轰开城门。山东参政铁铉想出一计,在城墙上悬挂朱元璋的画像,朱棣非常愤怒,最终撤回北平。在行至东昌时遭遇惨败,的天平似乎开始向建文帝这里倾斜了。

然而接下来的战况却是出乎意外,燕王始终无法越过山东向江南进发,即使占据城池,也因兵力太少无法固守,而朝廷这边也不好过,内战打了三年,百姓苦不堪言,粮饷兵源日渐枯竭。无奈只好把南京的军队派上战场,然而这个机密的消息却被太监传递到了燕王那里,燕王孤注一掷率大军南下,经徐州直驱南京而去,在灵璧之战中大败南军,俘获众多将领,至此朝廷再无一战之力了。

打到这个地步,胜负已经见分晓了。负责防守长江的水师都督陈瑄向燕王投降,帮助燕军过江,沿途州县也纷纷投降,但就算到了这个地步,建文帝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