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00章 内心煎熬朱皇由崧 (第1/2页)

加入书签

第700章 内心煎熬朱皇由崧

话说南明三大案中的首案“大悲案”,其实非常简单。

崇祯十七年十二月,有个大悲疯和尚,自称是从北方逃出的大明亲王,主要的说法观点就是:

“潞王好,潞王棒,潞王就是比你强,皇帝就应该让潞王当。”

其实这种人很明显就是精神不正常,大可不必大动干戈,但是朱由崧下令九卿会审,经过一番折腾以后,终于得出来一个结论:

大悲和尚是个疯子。

朱由崧越过三法司,直接下令把大悲和尚立刻处斩。

这个案子暴露出来,朱由崧的应变能力非常差劲,对于大悲和尚这个死棋,压根没有很好利用起来,为了自己的所谓的“帝王尊严”,就安排自己的人来进行会审,不光严重干扰了司法审判,而且对于“秋后问斩”的传统置之不顾,难免让世人觉得他有些气量狭隘。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跟朱由崧想的一样简单。

刚刚被马士英提拔为兵部左侍郎的阮大铖,自诩真心为弘光皇帝考虑,开始了他的上台表演。

阮大铖在没有经过弘光皇帝的首肯情况下,以一名优秀的“编剧”观察角度,认为大悲案的背后有大量的文官支持。

阮大铖因此搞出了十八罗汉、五十三参谋、七十二菩萨共143人的大清洗名单,反正只要是是阮大铖所讨厌的人,基本上都是榜上有名。

但是如果按照阮大铖的观点,来兴风作浪的话,那就是极左思潮了。

因为受到他指控的大臣包括史可法、钱谦益、高弘图、姜曰广、吴甡、张慎言、徐石麒、黄道周、解学龙、练国事、吕大器、路振飞和地方派袁继咸等,整个朝野的重要岗位的大臣几乎被一网打尽。

那样的话,朝廷也没法开下去了。

弘光皇帝朱由崧着急给大悲和尚匆匆定罪,也是为了安抚诸位大臣们,不想搞的满城风雨。

只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案子,在事实上耽误了南京朝廷的大量时间和精力,牵涉到边防的布置和防卫。

第二个案件是假太子案,这个案子是与大悲案前后发生,大悲案还没有审理结束,假太子案又起。

具体经过就是大明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仆人穆虎,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看上去英武不凡的少年,经过相谈得知其人为崇祯太子朱慈烺。

按道理说当时的信息传播比较延迟,南方对于对于北方发生的事,还不是特别了解,发现这种情况,身为国家大臣的高梦箕,应该第一时间将情况上报给官府吧?

或者如果高梦箕对崇祯皇帝忠心的话,就应该将让“太子”秘密藏在家中,等确保安全了才带出来。

但是人家高梦箕没有那么做,而是直接将少年带到了繁荣昌盛的苏州,主动带着少年频繁出入市井一带,将北京紫禁城内的风光和人文全部都是娓娓道来,再加上一些文人墨客从中渲染,很快江南之人都知道了崇祯的太子南下了。

朱由崧听到锦衣卫的报告后,再也坐不住,连忙派遣亲信锦衣卫指挥使冯可宗,带人将“假太子”给带到南京来进行辨认。

高梦箕和穆虎却以保护“太子”为由,带着亲信家丁紧紧地跟着“太子”左右,生怕冯可宗让人秘密失踪了。

冯可宗只是一个“打工仔”,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得老老实实地带着一行人抵达了南京城。

假太子到了南京后,朱由崧让曾经作过太子老师的大臣王铎,以及其他数十名从北方逃难而来的宫人出面辨认,并无一人认识这名少年。

少年也不认识自己的老师王铎。

至于崇祯太子的居所的详细位置、读书的地方、喜爱的书籍、授课恩师的数量和名称全都无法应证,很明显此人就是在信口雌黄。

后来经过简单的审理,少年毕竟年轻,被恩威并施后,还是承认了自己的本名是叫王之明,是穆虎让他冒充太子,以便于寻求富贵的。

只是这个证据确凿的审问结果,却不为江南士绅和南京百姓所认可,认为是朝廷在搞冤假错案。

朱由崧无奈之下,只能下令将穆虎和假太子王之明先给软禁起来。

但是江南百姓已经对朱由崧的合法地位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朱由崧这边则是刚按下葫芦起了瓢,很快就有第三个案件爆发---童妃案。

这个案件简直把污蔑和造谣进行到了极致,具体经过就是有个姓童的女子,自称是朱由崧的妃子,朱由崧一看就傻眼了:

“老子都不认识你!”

当即命有司将该女子下狱审问,调查该女子背后的动机和始作俑者。

按道理来说朱由崧的做法没有任何问题,审问的结果也是很快就出来了,所谓的“童妃”对于福藩旧事说的是“驴唇不对马嘴”,根本经不起推敲出来。

还说朱由崧“有东、西二宫,还有几个儿子先后夭折,估计是坏事做尽得到的报应。”

这种说法很明显更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