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大章)蒸汽火车! (第3/6页)
买了一批天竺公司的原始股份。
而成都那边那些发财的人,天天聚在一起聊天,聊必称要去长安见识见识。
对于他们来说,小富即安是特色,到处耍是常态。
但文家不同。
文家本就是外来的。
文士廉虽然出生在蜀地,和他两个哥哥不一样,但经常耳濡目染也是免不了对长安好奇。
这一次成都虽然和长安没有大规模通商路,但还是加强了商业联系,其中成都的茶叶丶蜀绣丶蜀锦丶一些特殊的竹制品丶贡炭还有一些特殊矿产等昼夜不停的朝着长安运送。
有钱了之后,愿意为了薪资干活的人多的是,自然就不缺商队。
一来二去,古金牛道,就被走成了常规大道了。
于是文士廉就让自己的儿子文朋来长安。
目的有三个,第一,记录长安的风土人情和发展。
第二,观察新商改的其他政策,看看蜀地还有没有什麽发展方向没有做好的。
第三,购置宅邸。
这第三条最为重要。
文翁年纪一大把今年已经六十八了,本来这辈子都不打算再离开成都了。
毕竟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但是现在不得不出了。
新商改伴随而来的就是教改。
张骞和苏武都很明确的告诉了文翁,成都这边复刻长安的东西复刻的不对。
张骞告诉文翁,简体字文章和读音,成都这边复刻的都有问题,用起来就不对。
而苏武从功能性上告诉文翁,在长安,科教文卫,教排在科后面,教是给科做后盾的。
成都空有发达的教却没有科,经年累月之后,早晚被其他城市追上,甚至超越。
所以,文翁决定带团回长安考察。
因为路途遥远,加上他年纪大了,总不能赶路两三个月,最终一个月又回程吧?所以就需要一套宅邸。
而且宅邸不能小。
因为文翁不只是自己要到长安,还要带一些人。
比如张叔这样的人。
张叔这样的人无论是在长安还是在成都,都非常有代表性。
简单点说,张叔,他本身是个大理国人!
当初司马相如到蜀南组织修建道路,同时调剂各部落矛盾,为攻打夜郎做准备。
虽然后来没有打,但毕竟有备无患嘛。
而司马相如的才学和风度就让当地很多部落的人折服了。
其中就有张叔和盛览两人。
这两个人长期在蜀地学习,其中盛览在蜀南学习后,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培训大理国人学习汉字学蜀地语言。
而张叔才能比盛览稍微好一点,他在蜀南学习后,又被推荐到了成都文翁石室学习。
在成都文翁石室学习后,又不输蜀郡的其他才子,被文翁送到了长安学习。
张叔可以说是一路从世界的边疆攻读到了世界的中央。
励志程度不亚于从贫苦山村到国考状元。
而张叔回去蜀地任职后,又成了西南教育的一块招牌。
张骞之前派人去大理,却被阻拦,其实就是对本地还不够熟悉,如果他早找张叔,怎麽可能被拦下。
张叔的存在是有很强烈的政治意味的。
第一,张叔的存在证明了大理国所谓南蛮南夷,智力不比汉人差,他们差的是教育,而不是脑子。
第二,张叔到汉廷做官,对于大理国人也是具有很强烈的政治指导意义的,证明大汉一视同仁,大理国人只要你有本事,照样可以和张叔一样。
如果没有文翁再次考察长安教育的话,那张叔实际上还有第三个意义。
那就是大理从张叔成为官员开始,就和中原产生了联系,当联系紧密到了一个程度后,大理就成了中原的一部分,到了后来朱元璋顺理成章拿下云南后,张叔盛览也是被当地人纪念的。
历史上张叔盛览的存在,意义还比文成公主入藏和王昭君和亲还要重要一些。
不过,随着文翁的考察开启,又带来了另外一层含义。
张叔要来长安,为族人谋出路。
如果张叔成功,那大理国所有学汉学的学生,就正式的并入了大汉官僚体系。
一旦这一套成功,大理国自然而然的并入大汉,原本的大理国官僚体系,直接就崩塌了。
这件事情的政治意味非常大。
文翁这麽选人也是有原因的。
以前文翁早就想干这个事儿了,毕竟干成了就是开疆扩土。
但条件不成熟。
现在条件成熟了,文翁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办这件事情。
自己把老命泼出去了,一定要在死之前把这个事情给办了。
所以,这一次文朋来长安的任务还挺重的,他需要在文翁到达之前,把一切都办妥了。
文家在成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