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不要买】李广难封 (第4/7页)

加入书签

长剑刺穿西线匈奴王庭,也要用最坚韧不拔的盾阻止东线的匈奴左贤王部来援救

霍去病是他选中的长剑,卫青镇守中线,李广与张骞便是他认定的坚盾。

因此,这一次霍去病率大军出陇西时,汉军几乎所有精锐骑兵的主力都集中于河西战场,处于东线的李广、张骞部队就是一个牵制、吸引匈奴左贤王兵力的诱饵。他们要做的本来就不是赢,而是要为霍去病以及卫青、公孙敖的汉军主力争取时间!

他们要做的,就是拖住左贤王,哪怕一天,哪怕两天,哪怕一万四千骑全军覆没。

这样的战术安排,李广身为半生戎马的老将,会不知道、不清楚吗?

他知道的,他与张骞都知道。

为了大汉之安宁,生死又何惧呢?

这样的战术安排己有了咱们后世游击战的影子,可以说很具备战术眼光,但比较可惜的是,公孙敖在河西没能进攻到位,没有真的拿下河西,导致很大比例的匈奴逃窜到了霍去病的主战场,让霍去病承担了非常大的战损比例。而右北平这头也出了差错,张骞不是行伍出身,打仗不是他的强项,本应该熟悉地形的他居然迷路了!导致他出战以后一直裹足不前、瞻前顾后,行军速度很慢,很快就和李广失去联络,没能按计划抵达战场与李广一同阻击匈奴。也是因为这一战,张骞因延误军机,之前出使西域有功而得封的博望侯被汉武帝撸掉了,变成了庶民。]漠北,堂邑父本来正高兴激动地攥住张骞的手,听到这句话顿时僵住了。

张骞也呆呆地低下了头

他封侯.....然后他又变成麻民........

嘤,他一生真的好坎坷啊!

[匈奴也不傻,发现李广就那么点人,立刻率军切断了李广部后路,形成了包围圈,准备吃掉这支汉军。就这样,在这一场战役中,李广的四千骑就被十倍于已的左贤王军围困住了在这样兵力悬殊的情况之下,李广军被匈奴包围了一重一重又一重,有士卒感到恐惧,李广直接派儿子李敢率几骑冲入匈奴包围圈,再杀回大营以振士气,李广部果然士气大振!为拖住左贤王,李广与他麾下四千骑汉军一直顽强抵抗、浴血奋战,但李广部与匈奴实在人数悬殊,先拼光了箭、人马都死伤惨重,但他们到最后却还能够维持阵型,没有马了,就抽出长刀,向匈奴再次冲锋!李广应该也以为自己要死了吧?

但他没有惧怕。

《汉书》记载李广部:

“白刃相接、拼死力战!”

最终,李广用四千骑抗了匈奴四万骑两天一夜,终于坚持到张骞率援军到来。

根据《汉书·武帝传》记载,虽以寡敌多,李广的四千兵竟然能够“广杀匈奴三千

余人,尽亡其军四千人”!,这可不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吹捧,而是汉朝官方记录。

我们都知道,一个有关战争的“兰彻斯特平方律”:近战时,战争一方的实力与

本身数量的平方成正比。而此时,匈奴骑兵的数量是李广的十倍,按照这个规律,匈奴的战力已经达到李广军的百倍了。面对这样悬殊的战力,李广与其部下败退了吗?没有。崩溃了吗?没有。一个治军不严的将军,一个只知自己勇猛不会治军的将军,相信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而汉武帝将这样一个老将放在这个位置上,是因为对他能力不认可,不愿意给他重兵吗?

爷爷个人认为,恰恰相反。

一是张骞与李广作为九死一生的诱饵,不需要那么多兵力,而张骞比李广爵位高,故而张骞领兵数量更多;二是在元朔二年,汉武帝已经为了这一战提前启用李广,命他代替韩安国任右北平郡太守,李广一到右北平就加强军备与全郡防务,这个与匈奴周旋了半生的老将,好像只要背靠城池就能笼罩那个什么......你们年轻人常说的buff。左贤王与李广交手好几次,硬是找不到可以下嘴的地方,还常常被李广反打,以至于“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所以啊,其实只要认真查阅史料,就会发现,汉武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重用李广,而李广也不像如今传言中那么无能,只不过为了战胜匈奴,每个人都有他们的时代使命。当然,迷路这事儿就是能力所限,李广为将的短板所在了,这只怕也是汉武帝后期连坦克也不让他当、不愿意信任他的原因了。不过汉朝将领除了卫霍,好像大家都迷路过,公孙贺、公孙敖、李广、连张骞这个地理达人也没能幸免咱们不得不再次感叹,卫霍真是天才啊!]

好嘛,刘彻这下可明白了先前为什么仙边

总说汉军找不到匈奴了。

他不由无奈地扶住了额头。

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不过,也正因为那几年李广等人死死守住了右北平一面的东线,也成功拖住了匈奴左贤王的骑兵,身处西线的卫霍二人主动出击匈奴单于的主场再无后顾之忧,他们可以放开手脚、尽情挥洒他们卓越的军事能力,对匈奴单于发起了全面进攻!这就是汉武帝极为精明、智慧的“重西轻东”的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