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十三章 君权危机 (第1/2页)
世界太大,在蒸汽机未能搬上舰船的年代里,到处侵占土地其实并无太大好处。看似满世界的掠夺财富,实则这些财富绝大多数都要耗费在漫长的航线上,运回国内并且真正用于国家建设的,屈指可数。
为了这屈指可数的财富,动员无以计数的军队将整个世界弄得乌烟瘴气,有何益处?
最要紧的则是战争会加速民智之觉醒,更会催化文明之进程,大唐已经处于世界文明之顶端,再进一步难如登天,可那些尚处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阶段的蛮夷们,却有可能在战争之中完成进化。
一旦这些文明从奴隶时代进入封建时代,就意味着生产力的提升,给大唐的霸业带来极大阻碍。
所以在房俊的构想之中,不需满世界的点燃战火,只要大唐的商队畅行世界,通过商贸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姿态将全世界的财富通过海洋输送回大唐,完成大唐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原始的资本积累,让整个世界的蛮夷沉迷于华夏文化的温和驯服之中,这才是最正确的征服方式。
若是能够在此期间使得大唐完成文化的又一次进化,那自然再好不过。
财富积累至一定程度是一定会完成文明进化的,毋庸置疑。
……
“但水师也不能什么都不做,在各处租赁之地确保统治的同时,也要挑动、促发当地势力的分裂,扶持弱者、打击强者,使其内部长期处于对立之态势,不得不依靠大唐之支持才能生存。”
房俊信口道来,皆是后世早已被诸多殖民者使用且证明有效的统治方式。
武媚娘想了想,道:“譬如大唐在倭国那样?”
倭国虽然不过是海外一岛国番邦,不过却有着其传承世袭,具备了统一之根基,之前看似一盘散沙,可说不准某一日出现一个英明神武的君主就可一统诸岛、彻底蜕变。
然而现在呢?
传承久远的皇嗣彻底断绝,海岛处处烽烟,不仅虾夷人由北至南侵占了大半土地,就连被大唐击溃的高句丽人、百济人、新罗人都纷纷驾船出海逃至彼处,或烧杀掳掠或侵占土地,几处海岛可谓残破不堪、满目苍夷。
“大和族”怕是再无一统诸岛之机会。
大唐并未直接参与战争,却使得各方都仰仗大唐之鼻息,纷纷出卖诸岛之矿山利益以求大唐之支持,大唐左右逢源、好处占尽,更将瓷器、丝绸、竹纸等等货物贩卖至倭国,将倭人祖祖辈辈积攒之财富洗劫一空。
房俊颔首,道:“大唐可以策动战争,但尽量不参与战争,似杨胄那般在波斯海与大食人硬碰硬的作战乃不得已而为之,此战之后水师大概率不会再打一场这样的战争,因为我们会扶持其内部其他势力去触动哈里发的统治,大食人即将焦头烂额、自顾不暇,非但不会对水师予以还击,甚至必须主动与水师谈判,寻求停战以及推进双方贸易,否则一旦大唐介入,哈里发的统治将面临崩溃之危险。”
侯赛因目前还在阿曼的山岭之间游荡,已经与大唐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的“卖国条约”,换取了大唐的资助,只需等到资助抵达,其麾下超过数万战士完成换装,就会杀出山岭、穿过广袤的鲁卜哈利沙漠、越过两河流域,直扑大马士革。
武媚娘秀眸闪闪、抿着嘴唇,忍不住并紧双腿。
这种仿佛高坐云端俯瞰众生,江山尽在我手、天下挥斥方遒的感觉,令她娇躯战栗,身体里的血液加速流动,好似潮起又潮落……
与之相比,宫室之内争权夺利实在是没意思的很。
*****
天明之时,乌云堆积、寒风凛凛,放晴一日的天气又再酝酿着一场大雪。春明门城楼上的灯笼在寒风之中摇曳,光芒照着城下官道,城门已经打开,出城、入城的百姓排着队列接受守城兵卒的盘查,缓缓进入城门。
虽然朝廷未曾对宗室兵变做出半分披露,长安城内也不曾遭受兵灾,但对于宗室兵变一事已经不算什么秘密,毕竟波及太广、影响太大,早已传遍全城。
不过或许是陛下登基以来接二连三的发生兵变,百姓习以为常、见惯不怪,也或许是兵变的范围局限于宫城、并未外溢影响城内,故而官员、百姓、商贾们很快安静下来,该作甚就作甚,一场兵变迅速消弭于无形。
甚至就连素来紧跟时政、热血激昂的国子监学子们都未上街游行、攻讦官员……
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排队入城的百姓们愕然回首,便见到三匹快马疾驰而至,马上骑士背负一面小旗,人马俱是披着一层寒霜,直抵春明门下。
长安百姓见多识广,知道这是外地急递入京传送战报的信使,军务不可有半分延误,所以纷纷避让,由信使现行入城。
三名信使在马背之上抱拳施礼致谢,策骑走向城门。
有好事者遂高声询问:“敢问信使,是何处战报?是胜是负?”
其中一名信使闻言,回头大声道:“水师于波斯海大破大食国水军,击沉战船数百艘,击毙敌军数千,迫使大食国尸罗夫港总督签署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