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收音机 (第1/1页)
虽然同在百货商场,不过明显人流要比热门柜台少了一大半,一般只是看看,真正花钱购买的没几个。</br>六十年代结婚主流还是36条腿,大衣橱、五斗橱、大床和方台子,四件一共是16条腿,再加上四张方凳,或是四把椅子又是16条腿,还有一个床头柜,全部加起来就是36条腿了。</br>随着日子好过一点,36条腿演变成40条腿,48条腿,添一个梳妆台4条腿,加个书橱又是4条腿,弄个沙发2+2+4就多了8条腿。</br>然而到了六零末,七零初的时候,主流就变成了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以及收音机。</br>“都是些好东西!”</br>张玉梅盯着缝纫机双眼冒光,缝纫机的地位,就和自行车在男人心中的地位一样,哪个女人能收到一台缝纫机当彩礼,信不信,十里八村的女人,妇女,能把你家门槛踏破。</br>蒋翠花则是一个劲的盯着收音机,尤其岁数大的和小的,喜欢收音机的不得了,简直是两个极端。</br>试想一下,公公婆婆,一边听着收音机里传出来的戏曲,没事听个曲哼唧两嗓子,完了还有儿子,儿媳妇伺候着,哪个老人不想过这种日子。</br>恰好,李有福手里头这几种票他全都有。</br>“娘,咱们买个收音机回去,你看咋样?”</br>“买这玩意回去干啥,又不当吃又不当喝的,乱花钱。”</br>蒋翠花就是看看,收音机对这个年代的人来说,绝对称得上是一件奢侈品,就拿最普通的牡丹牌收音机,最便宜也要120元,一些高端型号的收音机,价格更是能卖到三四百元。</br>有这钱的话,老百姓第一个选择肯定是自行车,接着是缝纫机。</br>原因其实也简单,你换个角度去想,自行车,手表,就是人的脸面,骑自行车上下班,多少双眼睛能看见,戴手表,别人一看,连手表都能买的起,自行车更不在话下。</br>而且戴手表的是些啥人,要么知识分子,要么家底殷实,要么厂里的干部。</br>缝纫机虽然是放在家里,缝缝补补,给家里人做身衣服啥的,总有它的价值吧,别忘了,这个年代啥都不多,就是每家每户的人多。</br>帮人纳个鞋底,做个碎布头子,也能落个一毛两毛,反观收音机就不一样了,大多数人看来,收音机就是听个响。</br>李有福笑了笑,“娘,你喜欢咱买就是了,而且有台收音机的话,你无聊的时候也能解解闷。”</br>“老六,四哥这里还有80元,你拿去。”</br>“你说的对,等过完年我就要回部队,你也要去上班,有台收音机的话,娘正好也能解解闷。”</br>“不过收音机票我这里没有。”</br>李卫国看见李有福想买收音机,原本打算一会给李有福的饭钱,还有身上留着应急的钱,杂七杂八,掏完这80元钱后,他身上就剩下回部队的车票钱。</br>“没收音机票买啥收音机。”</br>“而且这里最便宜的一台收音机也要120元吧!”</br>就在这时,身边响起一道不和谐的声音。</br>闻言。</br>蒋翠花脸色一变,“有福,卫国,咱不买了,买这玩意有啥用,咱去那边看看,买些年货回去。”</br>说完,蒋翠花就要拉着李有福走。</br>那道声音再次响起,“买不起就买不起,找那么多借口干啥。”</br>“你说谁买不起了。”</br>李有福转过身,怒目而斥。</br>……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