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95章 (大章)科举来了 (第5/6页)

加入书签

字,把后一句头两个字给添到了第一句末尾,那多尴尬?

但是这些人有能吗?

很明显,他们长时间都在用笔墨纸砚,所以有现成的墨水,不需要研磨。

文翁:「我这三十年的老太守,威慑不如你这三年的少尉。」

在打字时,英文一句结束是一个【.】而中文结束是一个圆【。】

「原来如此。」

霍海:「我这麽说吧,我也是被逼的,又不是我的主意,是陛下的主意,陛下他一辈子功绩多了去了,史书都快写不下了,不缺这点儿。」

如果文翁出来提出科举,能把风波压到最小。

不过有关行文规范的作用,霍海还是慢慢的讲给了文翁听。

不过也就是因为这个人数占比的问题,让刘彻有些犹豫了。

「不是儒生只能考外交官,而是外交官只有儒生能考。」

选拔人才能选拔出来多少?

所以,封国这边实行推恩令,郡县这边选拔人才,两套并行,是大汉加强统治的方法。

张叔一边记录霍海说的东西,也是一边感叹,原来是这麽回事儿啊。

文翁想清楚后:「要我背锅还是扛旗,都行,但是如果不给儒生点好处,恐怕就算我的脸再大,也说服不了几个人。」

文翁:「这一点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只是附带的。」

张叔想了一下,此时自己不写出来,等过了今日,再写出来说是霍海说的,别人也不会信。

忙人的三大哲学问题是。

而这也是一个引导作用。

为什麽那句千古名句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什麽李白写诗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什麽苏轼写词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那当然是继续疑似地……但是写到地字,这卷面占满了,必须要换行了,怎麽办?难不成写小点把上霜凑上去?

选贤,注定了会有一大堆废物和懒虫混进来,选能不会。

如今,既然可以往外推,形成内外循环,那有何不可?而对于霍海来说,这是早就定好的策略。

其中中式逗号,是东方历史上也是有的,但是因为形制变化不大,所以才用了西方的,而句号顿号,则是必须采用自己的。

霍海:「你不想写,坐在那里旁听还是可以的。」

这岂不是等于皇帝不在任用自己亲近的人,而任用官员们亲近的人?

叫做『只要我不做,我就不会错。』

现在,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的内容是固定的也是一样的,如何彰显能力?考。

说实话,以前天下的饼不够吃。

霍海:「这不就是您的功绩了,您发明了第三种方法。」

但是,明白归明白,任何人不能说出来。

文翁:「也别这麽叫,我们在蜀郡都不习惯这麽称呼了。」

以前儒家搞出这些,其实是为了让皇室接受,能够发展儒家。

说感觉卫青不行了之后,朝堂就都是废物了,『名臣文武欲尽』,所以要求能人。

「现在搞出什麽科举,还想让我来提出?!这跟我有啥关系,哪一点是我提出的?」

文翁:「我来?你少来!」

不是,完全不对。

霍海看文翁只是在深入思考,并没有继续说,才开口:「文老师,这一次来,我是有一件大事来找你的。」

所以,大家文人墨客聚在一起就是玩儿诗词对偶。

霍海把标点符号给写上,才有了《西游记》的暴火。

既然学五经,学的东西是固定的,选拔标准就是考。

但是,培养人才就不一样了。

因为绝大部分时候,是没有那麽多贤的,是没有那麽多道德标兵的。

文翁立刻:「哎!别来!什麽老大人,说话就说话,不是文老师吗?」

让创作者能更轻松的写书,才是主要作用。

而更大的区别是,用小升初代替了童生考试,用中学考大学代替了秀才丶举人考试。

从头到尾学校就不是玩儿的地方,是教育的地方。只是很多人记忆中,把学校和童年两个概念搞混了,才觉得学校怎麽老占据音乐绘画体育课啊。

成都这一家,鲁国这一家,董仲舒刚刚团结起来的在长安这一家。

举不举,刘彻已经确定了,必须举。

标点符号?

不知道你顶不顶得住。

「不只是外交官,文翁您也知道,现在发现的地方越来越多,发现的国家越来越多,以后这些地方都要驻派人员,这些人,必须全是儒生。」

文翁:「也就是说,越是年龄小,蒙学用的绘画和音乐就越重要,比重就越大。」

其实这一套体系和历史上的科考是一样一样的,只是具体内容考的不一样。

前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